新年伊始,南平市传来喜讯——首次实现全域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为全省唯一、全国少有。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南平市51个主要流域国、省控断面以及82个小流域断面、16个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均实现Ⅰ~Ⅱ类优质水质比例达100%。”南平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苏远波说,这意味着,南平全域为优质水质。
据介绍,Ⅱ类水质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是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仔稚幼鱼的索饵场等。
省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坚持绿色发展,巩固绿水青山优势、厚植金山银山潜力。南平这一突破,为新的一年“奋勇争先”开了好局。
南平地处闽江源头,把母亲河水源保护好,体现了南平的责任和担当。但闽北地域广阔,境内河流有大小700余条,全市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74条,水质要全域稳定达优,具有挑战性。
保护好绿水青山,在闽北已深入人心。2023年,南平市提出“全域主要流域水质实现Ⅱ类水以上”等“四个全域”目标。
“近年来,南平一体推进护绿、扩绿、兴绿,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划定环武夷山国家公园保护发展带,参照国家公园标准,严格保护崇阳溪流域生态环境。”苏远波介绍,近期,生态环境部公布第三批全国38个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崇阳溪位列其中。
水质稳定,难点在长管长治。南平市人大常委会推进生态立法,制定《南平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办法》《南平市河岸生态地保护规定》,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监督重点,用法治力量守护好绿水青山。
林、气、土等,都对水质有重大影响。因此,全域达优,还需全地域、多领域治水。2023年以来,南平全市全面开展“生态体检”,精准施治。同时,创新建立了“巡河交水制”和“巡山护林交树制”等制度,上下联动抓好治水、治林、治气、治土,全市主要流域水质状况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此外,当地全力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工业源“污水零直排区”建设和明管化改造,实施南平市城乡污水治理补短板攻坚行动等,机制创新、全域合力,效果显著。
环境好了,动物来了。近日,位于建阳区的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崇阳溪漫游道沿线,一群白天鹅在冬日暖阳下栖息畅游。
“白天鹅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通常会选择水质等生态环境极佳的地方歇脚。此次有15只以上白天鹅飞到建阳越冬,这么大的规模比较罕见。”现场,林业工作者毛昌华激动地说。(记者 吴旭涛 通讯员 王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