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福州2月8日电 题:福建福鼎:茶乡劲吹“智造”风
新华社记者庞梦霞
春节是茶叶热销季。新春伊始,记者在“白茶之乡”福建省福鼎市走访时看到,不少制茶企业已开工复产,开足马力投入生产。
节后第一个工作日,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9个车间均在生产状态。走进该公司工厂的全自动精制车间,机声隆隆,毛茶筛分、风选、色选、静电除杂、降尘匀堆、烘干、包装等工序,几乎不需要人工参与。
品品香公司总经理、福鼎白茶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邵克平介绍,色选机搭载有高清红外摄像头,通过红外光识别蜡叶、老叶、老梗等杂质,自动筛分并剔除。静电除杂工序则利用静电吸附丝、毛等较为细小柔软的杂质。
这些“累眼睛”的工序用机器替代,大大降低了人工目视拣剔的劳动量。“一条生产线只需配备2名工人,是原来的十分之一。”邵克平说,茶叶精制完成后,包装、称重、贴标、喷码、装箱、码垛都由机器完成。
“数字技术与科技的应用,使茶叶生产实现标准化,每位消费者都能喝到产品质量稳定、标准可控的好茶。”邵克平举例说,曾经白茶制作的关键步骤“萎凋”受天气影响很大,导致茶叶品质不稳定,很难跟上产量。如今,LED光源控温萎凋技术大面积应用,解决了传统自然晾晒对天气的依赖,萎凋不再“看天吃饭”,白茶的品质也不再“开盲盒”。
在品品香LED光源萎凋车间,黄、蓝、白光经过一定比例的调配、计算后,形成标准参数,模拟“阳光明媚,通风透凉,湿度低的北风天”。萎凋生产线两边的送风口,根据萎凋时间和进度,自动调节风速和风力大小。
在民间,白茶素有“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说法,如何更好地储存白茶?位于福建福鼎的六妙白茶股份有限公司建起白茶智慧茶窖,遍布茶窖的传感器,实时监控环境数据。后台控制系统确保茶窖内空气洁净,恒温恒湿。
公司行政总监潘孝星介绍,公司借鉴欧洲酒庄窖藏思路,创造实时通风、干燥阴凉避光的储存条件,形成茶叶存储的最优环境指标。茶窖内地下还铺有木炭、海砂等,以便吸湿。公司现有窖藏面积约5万平方米,可窖藏白茶1万多吨。
福鼎市茶产业发展中心的大屏幕上,福鼎白茶大数据溯源系统记录了全市茶青采摘、交易和茶叶生产、销售数据。中心数字信息股负责人方祖淳介绍,轻扫茶饼上的溯源码,茶叶类别、克数、年份等“身份”信息一目了然,“每一片茶叶都有据可查”。
福鼎是我国白茶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当地约三分之二人口从事与茶相关的工作。数据显示,福鼎白茶产量约占全国白茶产量四分之一,年综合产值超150亿元。白茶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离不开茶科技的有力支撑。从茶园到茶厂,从一片叶到一杯茶,“智造”已深度嵌入萎凋、精制、包装、仓储等白茶生产流通各环节,成为白茶产业持续走强的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