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美种业单一苦瓜育种规模全国第一。记者 郑帅 摄
春节刚过,位于闽侯白沙镇的林柄村又是一派繁忙景象。整土地、修水渠、建大棚……马不停蹄地刷新项目“进度条”。站在田埂上,林柄村党支部副书记叶邦清干劲满满,“新项目预计最快3月投产,马上就能播下一批蔬菜种子”。
眼前近70亩的田地,原先是抛荒的绿化苗木基地,不仅分块大小不一、杂草丛生,还涉及3个村50多户村民,整合难度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总是提不上来,一直是叶邦清的一块“心病”。
怎么改?一项省级乡村振兴项目落地,让叶邦清看到希望。“在市、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结合村情,我们计划打造一个农业产业园。”叶邦清表示,将立足“科技村落”定位,把项目资金投入村级建设,进行一轮“腾笼换鸟”。
从去年底开始,林柄村对这块田进行集中改造:统一流转,重新对抛荒地、未利用地块进行合理规划,把闲散的边角地拾掇起来,并将小田并作大田,推动地块连方成片。
空间整治完成后,如何利用成为重点。
“好不容易腾出来的土地,就得用在刀刃上。”在叶邦清看来,光有好土地,没有好项目,不能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一切都是零。“希望每一寸土地都能用在高质量项目上。”
这块田,就紧邻着田美育种农场。自12年前落地林柄村起,福建田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从一家专攻苦瓜育种的初创公司,逐步发展成为我市种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单一苦瓜育种规模全国第一,苦瓜种子销售全国市场进入前三名,市场占有率达30%左右。
种企不断壮大,最头疼的还是土地问题。“种业基地面积50余亩,一直想扩大,无奈有劲没地使。”田美种业负责人李洪龙说。
这些年,为进一步推动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福州选择科技含量、现代化程度较高的种业作为重点扶持对象,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并针对种企“地从哪来”、乡村“谁来种地”难题精准施策。
在农业农村部门牵线搭桥下,田美种业蔬菜种业新项目即将落地。“经过土地连片整治、综合开发,不但解决了用地难题,还降低了前期建设成本,能直接‘拎包入住’,特别省心。”李洪龙信心为之大增,“我们目前正在积极推动丝瓜、茄子、华南型黄瓜等全新品种的育种工作,希望通过培育优种、扩大生产,给地方带来更多的就业和增收途径,为乡村振兴贡献企业力量”。
不仅在闽侯,马尾琅岐同样为加快种业企业落地投产,以工业化、城建化思维在土地流转、用地报批等方面强化服务。近年来,累计流转土地1850亩,补充耕地180亩,农转用和设施农用地报批47亩,落地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雪美数字农业基地等13个农业项目。
“在闽侯打造的种业产业园将与永泰大洋种子产业强镇、马尾种业创新基地,共同构成福州种业的‘一镇两园’格局。”福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人员表示,接下来,将在产业园基础上,建立并完善从育种研发、繁育生产到示范推广的种业产业链,让小种子在福州迸发出更大的能量。(记者 蓝瑜萍 通讯员 毛裕新 郑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