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2日,“非遗过大年 赶个年味集”福建非遗直达基层系列活动在罗源县启动,旨在提升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福建省文旅厅聚焦资源、渠道、机制三个维度,打造公共文化新空间、创新“村晚+”模式、建设福建百姓大舞台等项目和平台,年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3万多场,有效推进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聚焦“资源好不好”,做大优质文化资源体量
建设数据库,让优质文化资源“可共享”。福建省图书馆现有馆藏数据库103个,容量超485TB,年均访问点击量约4000万次。省艺术馆征集并建设全民艺术普及师资库,截至目前共征集优秀师资47名,拍摄课程78 门,系列课程各平台播放量已超百万,实现了群众文化的地域均衡化。
聚力出精品,让公共文化服务“更出彩”。福建省艺术馆组织开展“街艺福见”全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入围节目和十佳达人征集评选、全省原创小品小戏作品征集等活动,打造接地气、聚人气、扬正气的群众文化精品。在第十九届群星奖上,福建4个作品入围决赛,厦门六中合唱团荣获合唱门类群星奖。2024年长三角地区暨华东六省一市戏剧小品大赛,福建获一金三银好成绩。
培塑新品牌,让公共文化服务“聚人气”。福建省培塑“读中华经典 颂时代华章”诵读比赛、“阅向未来”全省青少年演讲比赛活动品牌。诵读比赛成功举办六届,参与人数累计超2000万人次。演讲比赛已举办2届,吸引全省600余家图书馆、文化馆、学校、培训机构参与。培育“街艺福见”街头文化艺术展演品牌,年均开展街头文化活动演出4000多场,惠及人数超1000万。
此外,福建省文旅厅创新“村晚+”模式,推动“村晚”向文旅节庆展示、特色文化传承等综合性活动转变。2024年,全省举办“村晚”活动500余场,受惠群众近百万人次,12个乡村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
“周末戏相逢”公益演出亮相西湖
聚焦“渠道畅不畅”,做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福建织密服务网络,实现省、市、县(区)、街道、村(社区)5级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全省建成公共文化新空间约730个、“百姓大舞台”约500个、乡村戏曲小戏台约5300个。全省公共图书馆、文化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评估等级,等级馆站占比均超90%。上杭县图书馆等7家公共图书馆入选文旅部基层公共阅读服务推广项目。
福建创新布局公共文化新型空间,将其纳入《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开展首届“福建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评选活动,遴选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间30个。
此外,福建深入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建设。省图书馆搭建福建省公共图书馆虚拟专网(VPN),覆盖全省90个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探索智能导览运用AR技术,实现全馆空间、资源及服务三大导览功能无缝融合;引入“数智人”形象,提供精准导航服务,引导读者在虚拟与现实中沉浸式游览,获取馆内布局及活动信息。
提线木偶秀书法。新华网 刘丰 摄
聚焦“机制顺不顺”,做活文化资源直达机制
福建省深化文化惠民工程机制,开展公共文化场馆错时延时开放试点,2024年试点场馆达119家。省市县联动开展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宣传周活动,举办800多场阅读推广和群众文化活动。初步建立3000多人的“小小文旅推荐官”志愿者队伍,开展500多场特色主题宣传活动,助力福建文旅破圈、出圈。
深化公共文化供需对接机制,指导支持各地建设常态化“福建百姓大舞台”室外演出空间和乡村小戏台。目前,全省已建设“百姓大舞台”约500个、乡村戏曲小戏台约5300个,年均演出2000多场,形成“周周有演出、节目有特色、人人都参与”的良好局面。
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让文化供给“更丰富”。福建制定出台具体实施意见,推动各级政府以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每年安排经费,以政府采购形式,由社会组织承担春燕行动——福建乡村音乐会文化惠民演出,对参与百姓大舞台演出的文化社团给予补助。(游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