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率71.8%,开工老旧小区改造36万户,农村自来水普及率93.5%,实施103个山海协作重点项目、总投资350亿元……翻阅过去一年“成绩单”,我省城乡共济、山海协同,高质量发展“协奏曲”响彻八闽。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协同联动,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支“协奏曲”如何谱出新华章?代表们纷纷建言,多维度求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增量建设和存量更新并重阶段。推动“老房子”变“好房子”,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那么,什么样的房子才称得上“好房子”呢?省人大代表、中建海峡建设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向武认为,安全是“好房子”的首要前提;健康舒适是衡量“好房子”的重要标准。
林向武建议,守好房屋安全防线,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对工程质量检测企业的行业管理,保障检验工作科学、客观、公正;建立“好房子”安全定期体检制度,推动体检结果与更新维护工作有效衔接,建立房屋安全数据库。因地制宜提升居住品质,加强“好房子”舒适度技术研究,完善我省“好房子”舒适度相关设计技术标准;完善绿色建材设计、研发、生产、运输、安装、使用各环节的政策措施,鼓励建设项目优先采用认证产品并完善相关考核机制。
旧城在更新,新村在振兴。近年来,福建大力推进乡村建设,广大乡村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逐渐从梦想照进现实。
省人大代表、将乐县玉华文旅康养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闽榕深有感触。近年来,他所在的将乐县共实施省级试点示范、实绩突出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等乡村振兴项目263个,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但他也发现,乡村建设中存在“重建轻管”现象。
“目前,乡村振兴项目资金只能用于前期设计、预算、监理和项目建设。部分项目因管护资金不足,出现管护不到位的现象。”黄闽榕认为,为更好发挥乡村振兴资金效益,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允许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提取部分用于项目后期管护。同时,要创新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探索乡村建设项目可持续管护路径。
省人大代表,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省人大农业农村委主任委员黄华康则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具体工作中应“把准一个坚持,抓住两个重点”。“一个坚持”,即始终坚持城乡融合发展,树立城乡一盘棋理念,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
“两个重点”,一是推动乡村产业提质增效。要以县域为载体,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布局,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优势产业集群、产业园、产业强镇,积极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补齐仓储物流设施短板,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乡村产业蝶变升级。二是科学规划和美乡村。要顺应人口变化的趋势,遵循城乡发展建设规律,对县域城乡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持续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正如黄华康所言,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教育事业则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作用。作为长期扎根山区县的教育工作者,省人大代表、周宁一中校长张徐生认为,教育的区域、城乡、校际差距,实质上是师资差距。他关注到,近年来,优质教师资源向山区的供给较为乏力,尤其是高层次教师人才难以下沉到欠发达地区的县域高中。为此,他建议在省属师范院校合理布局布点,实施欠发达地区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推动公费师范生政策向欠发达地区“优师计划”靠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记者 张辉 尤方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