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厦门10月20日电(记者周义、付敏)提起电厂,很多人都会联想到这样的场景:滚烫的锅炉、高耸的烟囱、浓浓的白烟……但是在厦门,一座不烧煤也没有厂房的“虚拟电厂”,却有着42万千瓦的“发电”能力。
10月20日,以“绿色低碳,电亮未来”为主题的第24届亚太电协大会在厦门开幕。亚太电协18个成员国和地区的会员单位代表,以及全球范围的能源电力企业、行业组织、技术设备制造商、科研咨询等相关服务机构超过25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关注和探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发展趋势。其中,“虚拟电厂”概念被频频提及。
什么是“虚拟电厂”?既然没有厂房,电从哪来?每当被问及这个问题,国网厦门供电公司虚拟电厂平台项目相关负责人翁俊会给出一番解释:“‘虚拟电厂’就是虚拟化的发电厂,它是一个智慧能源管控平台,把来自于工厂、商场甚至居民家的零散电力负荷聚合起来,对外等效形成一个发电厂,将电力调往其他需要的地方。”
这是“虚拟电厂”平台实现各类资源聚合调控和供需双向互动示意图。(受访者供图)
在“虚拟电厂”中,电力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不再泾渭分明,共同集成为一个“充电宝”。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接入“虚拟电厂”后,电动汽车不仅可在充电桩上充电,还具备给电网反向供电的能力。每辆电动汽车犹如一个小型“充电宝”,正常时候,插上充电枪,储能用电;当电网需要的时候,多个“充电宝”负荷聚合,把动力电池的电能释放到电网中,并取得经济补偿。
国网厦门供电公司发展部副主任梅超告诉记者,目前,厦门“虚拟电厂”平台已聚合600多家参与主体约42万千瓦可调资源,相当于8万户居民的用电容量。
在厦门供电公司,记者看到了“虚拟电厂”的“真面目”。工程师打开“虚拟电厂”聚合调控平台,只见“虚拟电厂”发电控制、虚拟机组、发电量、市场交易等信息一一直观显示。“‘虚拟电厂’的运作,就是根据市场的电力供需情况,将上游的电力经由中游的数字化平台统一调配,再分配给下游的需求方。”翁俊说,今年入夏以来,厦门频受台风和高温的影响,“虚拟电厂”提升了电网的应急调度能力,保障了电网稳定运行。
那么,“虚拟电厂”走向现实,它是如何运作的?
翁俊告诉记者,当用电紧张时,传统电力调控模式一般采用错峰、避峰等有序用电措施。而“虚拟电厂”通过巧妙的“加减法”,便可以调节电力供需,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更小。
目前,厦门“虚拟电厂”负荷类型包括空调、储能、电动汽车充电桩、生产设备、自备发电机、5G基站等。其中,可实时调节负荷量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电动汽车充电桩、自备发电机和空调。据测算,容量42万千瓦的“虚拟电厂”每利用100小时,可节约4200万千瓦时电量,减排二氧化碳约4.8万吨。
“‘虚拟电厂’相当于在不增加资源消耗的情况下新建一座大型电厂,未来,将有更多沉默的分布式资源被唤醒,实现万物皆‘能’。虚拟电厂,值得期待。”梅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