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2月20日电 2月19日,《新华每日电讯》发表题为《福建:县域经济发展“链”就精彩》的报道。
11个县区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百强、数量居全国第七位;44个县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6个县域实现两位数增长……过去一年,福建县域经济发展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作为民营经济和制造业大省,福建高度重视县域经济发展,把县域重点产业链作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通过梳理164条县域重点产业链,融合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探索创新体制机制保障,福建县域经济发展日渐呈现龙腾虎跃、群芳竞秀的活跃态势。
百“链”齐发激荡八闽经济版图
福建晋江,7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内,诞生了安踏、特步、三六一度等多个知名鞋服品牌。从丝线、布料、鞋底到成品,一百多道工序所需原材料在半径50公里内都能快速找到;
宁德蕉城,动力电池、储能电池、消费类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成为全球最大、技术领先的新能源电池生产基地和研发创新中心;
福州长乐,全国最大的锦纶民用丝、经编花边面料和化纤混纺纱生产基地,这里形成了从“一滴油”“一根绳”到“一块布”的全产业链布局……
产业是发展根基,县域经济则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纵览福建经济版图,各区县或有体量庞大的重点产业,或有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县域产业链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支撑。
《福建省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福建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态势,拥有20个超千亿产业集群,11个县入选全国经济百强,17个县规上工业营收超千亿元。同时,注重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避免“千县一面”的同质化竞争,造就一批县域产业“金名片”。
被誉为“瓷都”的福建德化,数千年来窑火不息。如今,一车车陶坯经过传送带、滑轮轨道,被自动送入窑炉中烧制。传统瓷雕、出口工艺瓷、日用瓷……4000多家陶瓷企业扎根瓷都,将产品销往全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拥有竹林面积约百万亩,“中国笋竹之乡”福建永安竹资源丰富。当地人没有辜负大自然的馈赠,持续致力“点”竹成金——一根根翠竹变成各式各样的竹家具、竹餐具、竹装饰板材,开发出20个系列、上千个品种。吃有笋干,用有竹工艺品,娱有竹公园、竹文化酒店和竹康养,竹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
靠海地区依托蓝色资源,发展起现代渔业、临港工业、海洋生物医药等产业。厦门市海沧区的生物医药港,集聚40余家海洋生物医药企业。在这里,虾蟹壳经过降解、浓缩、结晶等工序“变废为宝”,成为制作降血糖保健品的原材料。海藻提取物海藻酸钠被用于制作伤口新生组织保护剂,具有高湿性、止血快、易去除等多种优点。
“龙头+配套”“大手牵小手”,县域产业集群建设中,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激发了福建县域经济的新活力。锂电新能源产业涉及面广、产业链长、带动能力强。围绕“链主”宁德时代,80多家上下游企业落地宁德蕉城。宁德时代还在福鼎、屏南等县布局锂电配套项目,带动负极材料、铜箔等产业集聚,已实现85%以上的原材料就近配套和采购。
在闽北山区光泽,一只白羽肉鸡的联农带农效应持续放大。围绕攻克白羽肉鸡种源“国产芯”的圣农集团,协助光泽多个乡镇成立代加工公司,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3万多名员工中,农民工占八成以上。现在,光泽发展起肉鸡育种、养殖、饲料、食品等产业,白羽肉鸡产业贡献了当地近40%的税收、50%以上的GDP和70%以上的企业用工。
福建各县域立足“全产业链”建设横纵向发力,使产业链条更齐、更长、更新。县域产业链之间并非“单打独斗”,而是优势互补、共生共赢,各区县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晋江手握订单与产业,三明各区县有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双方产业链互补合作,已有73家纺织鞋服、智能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链企业开展对接;安溪县与德化县,碰撞茶与瓷,两地联合举办茶瓷产业融合活动,打响“好茶配好器”区域产业品牌……
作为全省县域重点产业链试点县,闽西武平县的显示模组及材料制造产业集群入选国家首批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拥有企业150余家。通过招商引资、与国内行业内龙头企业保持紧密互动,当地新型显示产业与广东省相关产业配套率达到80%以上。
福建以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带动县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产业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省电子信息、先进装备、石油化工、现代纺织服装等万亿级产业优势更加凸显,8个市县特色产业入选工信部首批“中国有影响力的城市产业名片”,数量居全国第3位;21个县域产业集群获评国家级、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去年福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6.7%,452种工业产品中有256种产品产量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6.6%。83个县域围绕特色产业对接签约了民企产业项目3210项。”福建省工信厅厅长翁玉耀表示,县域产业体现出鲜明逐质向新特点,全省县域布局重点产业链科研攻关项目109个,新认定1家新型显示制造业创新中心,39个县域新增省企业技术中心72家。
“四链”融合推动创新生生不息
全球16个研发中心、卫浴行业发明专利数量居全球前列,九牧集团在智能马桶品类销量行业领先,品牌价值超过1500亿元,带动20多万人就业。去年其产值同比增长超过两位数,2025年一季度订单额完成预定目标的130%。
作为龙头企业,九牧集团的“开门红”,为当地水暖卫浴阀门全产业链生态走廊建设注入强大信心。近年来,南安市以九牧集团为链主,按照“龙头企业+核心零部件企业+小型企业共享协作园”,以创新链为动力,导入资金链和人才链,布局“1+13”产业集群。
目前,在面积近7万亩的产业走廊中,南安已建成8个标准园区,集聚规上企业180家、高新企业88家、专精特新企业44家、瞪羚企业4家、科技小巨人企业31家,去年产业总产值达到700亿元。“该生态走廊布局的共享创新平台、工业互联、金融服务、人才服务等赋能平台及产业园区等,上下游互相协作有效提高产业质效,初步建立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南安市工信局局长黄子牙表示。
深入推进“四链”融合,不仅助推新型研发机构突破一系列“卡脖子”技术、提升产业链质量,还带来了补链和延链。2023年,嘉庚创新实验室自主研发的高性能兆瓦级PEM(质子交换膜)制氢装备新产品成功问世,平均每生产一千克氢气耗电不到4度,实现制氢技术领域的一大突破。
中国科学院院士、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郑南峰说,该实验室已布局实施储能、氢能和硅能等9大项目群80余项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在氢能、半导体等领域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0余项,参股孵化24家企业,吸引外部投资逾5亿元。
近年来,龙岩市上杭县先后培育出两家全国颠覆性技术大赛夺魁企业。在他们的带动下,当地百亿级的新能源、半导体新材料产业链逐渐成势。仅德尔科技一家企业,就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延链,先后落地超过十个半导体、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
资金链和人才链是“四链”中的关键要素和重要保障。以产聚才、以才促产,福建高度重视人才链对县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近年来,福建实施“揭榜挂帅”机制,面向全球发布152项关键技术需求;建设6家省创新实验室,给予每家每年1亿元稳定支持;推行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比率最高可达90%。
2023年,长汀金龙稀土公司面向全球“揭榜挂帅”招收16名博士,攻坚10个稀土新材料技术产品。金龙稀土负责人陈大崑说,与以往的公司聘用人员不同,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应用直接与薪资待遇挂钩。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刘昌胜表示,人才集聚对福建打造县域科技创新策源地、推动产业创新产生积极影响。仅在南安,近两年上海大学的60多名专家团队,就先后帮助当地实施企业技改项目20余项,预期经济效益超2亿元。
福建省级层面推出“闽江学者”计划,并建设了一批省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泉州、莆田等各地市创新“候鸟专家”“人才飞地”等季节性攻关、异地用才模式等,有效解决用才、留才的问题。例如莆田通过设立“人才飞地”,鼓励企业在上海、深圳建立研发中心,就地吸纳高层次人才超2000人。
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福建省近一年多来举办县域重点产业链、中小企业产融对接活动100多场,对接融资超450亿元。人民银行福建省分行创设“闽科易融”“科票通”政策性工具,支持银行向县域重点产业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放低利率贷款67亿元,惠及企业1313家。目前,兴业银行对县域重点产业授信金额2445亿元,“十四五”以来实现翻番。
“四链”融合协同发力,其“1+1+1+1>4”的协同效应正在逐渐凸显,成为推动福建县域产业升级的动力。在福州软件园,园区内企业可通过“共享实验室”降低研发成本,获得“科技贷”解决资金压力,对接福州大学定制培养工程师,最终融入京东方、锐捷网络的供应链。这种生态使园区产值三年增长220%,诞生了12家独角兽企业。
“聚链成圈”支撑高质量发展
去年以来,福建省建立了省级统筹、市级协调、县级主责的推进机制,健全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专班,以“六个一”(即一个规划、一个专班、一个政策、一个平台、一个基金、一个专家团队)为切入点,指导各县域抓准抓实重点产业链工作,县域经济提质增效步伐加快。
与此同时,福建省委组织部、省委金融办、科技厅、人社厅、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围绕县域重点产业链发展,相继出台一批含金量高、针对性强的政策措施,各地及时出台新政策、新举措,形成叠加效应。
“‘六个一’机制实现县域基本全覆盖,部门协同为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翁玉耀介绍,例如省市场监管局在65个县域开展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赋能行动,覆盖省内外供应链企业1.3万家,创造经济效益101亿元。
纲举目张、提质向新,县域重点产业链建设改变了县域抓产业发展的思维。闽西连城县的赛特新材科技有限公司,是国内保温隔热材料龙头企业,其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家电、冷链物流、环保低碳建材、新能源汽车等领域。
闽西连城县属工业后发地区,过去产业方向不清晰,招商引资“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引进的企业互相关联弱,产业园区建设一直不温不火。去年以来,当地着重发挥其龙头企业优势,以保温隔热和建筑新材料为发展方向,配置资源引进和培育产业链,逐渐“擦亮”了县域特色产业招牌。
龙岩市副市长王波介绍,如今招商引资更多是根据企业创新力“论英雄”,寻找符合本地产业规划的新兴产业项目,配备生产要素资源。上杭引进的福建晶旭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攻克半导体芯片制程重要“卡脖子”技术,夺得国家颠覆性技术大赛桂冠。
在创新探索中不断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体系优化。记者了解到,福建省在过去一年多时间里,在产业聚集、项目招引、品牌打造、规模壮大等方面形成了一批可供借鉴的优秀案例。
在福州市工业重镇福清,通过发挥中景石化、万华化学等龙头企业作用,绘制产业图谱,因产建园,强化金融、科技平台、人才等支撑,产业集聚度、绿色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在园区建设中,积极搭建科创、对外开放等平台,重点推进‘双电源、双气源、双热源、双扩容’等能源配套工程,加快智慧园区建设。”福清市工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县域产业链发展壮大与国家需要紧密相连,也离不开与区域产业的协同发展。在建设过程中,福建不仅着眼于县域协同,更重视区域协同,并以开放合作的姿态借鉴全国各地经验和有效做法。
翁玉耀介绍,福建提出借鉴浙江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创建模式,对标安徽省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经验,学习苏州工业园区推进科技自立自强的经验做法等,优化资源配置、吸引更多主体和创新力量等,推动县域特色产业链不断做大、做强、做优,融入福建乃至全国产业发展大局。
今年1月发布的《福建省重点县域产业链发展白皮书(2024)》指出,福建省县域产业链发展整体向好,但也存在部分县域发展定位不清晰、产业能级整体竞争力不够、跨县域“链式”协同推进不足等问题。
针对存在的问题,福建省提出集群牵引,依托现代纺织鞋服、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制造、绿色石化、锂电新能源等优势产业集群,牵引带动相关县域重点产业链融入集群生态圈,壮大块状经济规模,提升产业集群核心区和协同区产业能级,实现互利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