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挟湿气,脾胃最易受侵袭。昨日我们迎来了雨水节气,此时节天气乍暖还寒,降水开始增多,寒湿渐起。“大家要注意健脾胃以祛除寒湿,在饮食上多甘少酸,同时注意倒春寒,不要过早减冬衣,一定要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物。”昨日,福州市第二总医院中医科主任林红提醒。
据介绍,福州作为沿海城市,湿度相对较大,特别是随着气温上升,地表湿气进一步加重,容易催生“回南天”,家具、衣物、被褥等物品也会返潮。这种潮湿,中医称之为“湿气”。
面对湿气,在饮食养生方面,口味宜增辛甘少酸。春季为养肝时节,中医认为,青绿色食物可养肝气,而且经过了秋冬天进补后,人体已经储存下来了许多营养,所以春天应少食肉类,多吃些豆芽、春笋、菠菜等蔬菜,既顺应春天生发的特性,又可助养肝气。同时,应避免摄入冷饮、瓜类、冰水等寒凉食物,少吃油腻、高糖等加重湿气的食物,以防寒湿伤脾。可以吃一些甘味食物以养护脾胃,如山药、红薯、小麦、小米、大枣等。
在起居养生方面,宜夜卧早起,注意“春捂”。春季开始逐渐夜短昼长,人们可以适当晚睡,但入睡时间最好不要超过晚上11点。早上最好6点至7点起床,早起会让人情绪饱满地去工作生活。雨水节气后天气渐暖,有些人早早就脱去棉衣,一不小心感冒、关节痛、腹泻等疾病就找上门。这是因为雨水时节天气多变,经常在温暖过后忽然变冷。因此,我们不要过早地换上春装,应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物,同时注意背、腹、足底的保暖。
在情志养生方面,应心平气和,不宜动怒。春季开始,万物生发,人体内肝气也渐旺,此时易有情绪波动,急躁易怒。《黄帝内经》中指出,“怒伤肝”,故应适当调节自身情绪,同时多与他人沟通交流,也可听些舒缓音乐,以放松精神。
雨水节气,春风送暖致病菌易随风传播,此时节也是胃肠型感冒的易发季。林红提醒,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交叉感染,如果家中有人出现了低热、腹泻的症状,一定要避免共用餐具,注意消毒,以减少细菌传播的概率,预防疾病的发生。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比较轻时,可以先清淡饮食,多补充水分,注意休息。
【医生推荐食谱】
神仙粥:糯米100~150克,带须鲜葱头7~8根,生姜5片,陈醋10毫升~15毫升,食盐适量,煮约30分钟熟透即可。该粥可预防感冒。
祛湿五虎汤:赤小豆50克,生姜30克,红枣8~10个(去核),连须葱白3根,陈皮1瓣,红糖适量。该汤解表、散寒、祛湿而不伤正,适合春天阴雨绵绵、寒温无常的天气食用。 (记者 林文婧 通讯员 朱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