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告别“暴雨天”迎来“桑拿天”-新华网
"记者从市气象部门获悉,昨日福州多地最高气温突破35℃,主城区迎来了今年首个高温日。"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告别“暴雨天”迎来“桑拿天”

2024-06-21 13:05:44 来源: 福州晚报
字体:

  昨日,市民“全副武装”抵挡烈日。

  昨日清晨,福州上空久违的阳光透过薄雾。

  告别了“暴雨天”,福州迎来了“桑拿天”。记者从市气象部门获悉,昨日福州多地最高气温突破35℃,主城区迎来了今年首个高温日。

  主城区首个高温日姗姗来迟

  昨日上午,福州上空先后出现了日晕、日华现象,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十分浪漫,引来不少市民拍照并在朋友圈转发。

  记者了解到,日晕又叫圆虹,属于一种大气光学现象,为日光通过卷层云时,受到冰晶折射或反射而形成。日华也是大气的一种光学现象,当太阳的光线被薄云遮蔽时,在太阳部分周围产生一圈彩色光环。

  在骄阳“助攻”下,福州的温度逐渐攀升。知天气App数据显示,昨日福州多地最高气温突破35℃,其中闽清坂东镇更是达到了39.6℃。

  记者从市气象部门了解到,昨日12时55分,福州主城区鼓楼乌山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气温达到35.1℃,标志着福州主城区出现今年首个高温日,较常年(气象数据统计中的“常年”指的是近30年,目前使用的常年值为1991年至2020年这30年的平均值)平均6月6日偏晚14天,为2014年以来最晚。

  那么,高温日是怎样确定的呢?福州市气象局首席预报员连东英告诉记者,气象学上,将日最高气温大于或等于35℃的日子定为高温日。

  为何今年的福州主城区首个高温日姗姗来迟呢?这是否意味着今年福州会更热呢?连东英介绍,今年冷空气势力较常年偏强,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导致降雨偏多,使我市主城区气温一直无法突破35℃,“根据数据显示,早在今年4月,闽清、永泰就已经出现了高温日。需要注意的是,高温日出现的早晚和今年夏季会更热或更冷,没有直接关系。夏天天气热度受到大气环流、海洋影响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连东英还表示,每年进入6月下旬,高温日数会明显增多。这是因为此时福建前汛期通常结束,接着高温天也将多起来。

  体感温度并非气象温度

  为何有时明明感觉闷热难耐,但气象台报的气温却还没到35℃?昨日,家住仓山区仓前街道的市民陈先生对此疑惑不解。

  连东英解释,气象上所说的气温是在距地1.5米高百叶箱内测得的空气温度,“简单来说,气象台报的温度是指剔除各种人为和其他自然因素干扰情况下的自然状态的空气温度。而市民的体感温度受到许多外在因素影响,如湿度、风速、辐射等”。

  此外,连英东告诉记者,市民平时除了看气温外,还可以结合知天气App上的生活指数。其中包含舒适度指数、中暑指数、紫外线指数、穿衣指数等。

  福州接下来的天气如何呢?根据市气象部门预测,今日至23日,我市以高温晴热天气为主,偶有雷雨到访。这个周末,市区最高气温将攀升到37℃,酷热来袭,请公众减少在高温时段的户外工作,日常生活中要适当补充水分。

  老弱病幼人群注意防中暑

  “每年刚进入高温天时,中暑的病例往往比较多。再往后,天气虽热,但病例就没有那么多了。”福州市第一总医院达道院区急诊科主任江金锋副主任医师介绍,这是因为刚进入高温天时,人体不能一下子适应,加上心理上的疏忽,就容易中暑。

  很多人以为不出门就不会中暑。江金锋表示,事实上并不是白天在室外才会中暑。中暑和人所处环境的温度、湿度、通风条件有关。环境密闭以及温度和湿度都高的地方,也容易导致中暑。

  江金锋提醒,在高温天气,要分多次大量饮水,不要等到口渴时再饮水;穿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容易散热;外出时做好防晒,戴宽檐帽子和墨镜,用遮阳伞防晒;出行要避开正午前后时段,户外活动尽量选择阴凉处;在高温环境中工作的人,要做好体检,避免高温作业禁忌症。

  江金锋介绍,中暑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

  先兆中暑时,就要引起重视,千万别拖到重症中暑。重症中暑的死亡率非常高。

  先兆中暑一般表现为:头痛、头晕、口渴、多汗、四肢无力发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等,体温正常或略有升高。

  轻症中暑一般表现为:体温在38℃以上,面色潮红、大量出汗、皮肤灼热、四肢湿冷、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加快。

  重症中暑又分为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和神志障碍。

  热射病多见于体温调节能力不足者(如年老体弱者、儿童)、有基础疾病者(如精神障碍、脑出血后遗症患者等)及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者。

  “如果发现中暑,一定要立即脱离热环境,尽快到阴凉通风处;快速测量体温,体温越高,中暑程度越重;积极有效降温;快速补充液体,喂淡盐水等。”江金锋提醒,如果中暑比较严重,要及时拨打120,或立即就近送医。

  户外遇险多发 谨防溺水

  夏季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在高温日,游泳、赶海、溯溪等亲水活动增多。

  近日,福州发生了多起涉水被困事件:两名驴友去永泰莒溪游玩,因水位上涨被困;22名驴友因暴雨被困于永泰九龙潭;2名游客去永泰白马峡谷游玩,因强降雨被困。

  福州应急管理部门提醒:关于溺水,学生常见的危险行为有8种:到野外开放性水域捉鱼、摸虾等;在水里或水域周围与同伴打闹;进行水上活动时不穿救生衣;在雷雨天气游泳、溯溪等;对自己的游泳能力认识不足而做出大胆逞能行为;争强好胜,迫于同伴压力尝试冒险;饭后、剧烈运动、饮酒或者服用药物后游泳;在身患感冒、眼疾等疾病的情况下去游泳。

  同时,公众要警惕3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因为会游泳,就放松警惕。

  疲劳、抽筋、空腹等,可能导致溺水。在海边、河边等野外水域,水草、碎石、淤泥、激流等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误区二: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

  身边有人溺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是伸手去拉,但形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更多人落水,导致悲剧发生。

  误区三:带上游泳圈,就能“保命”。

  因海水存在大浪、高温、漂浮杂物等情况,充气游泳圈并不能在下海游泳时有效保证使用者的安全。(记者 林舒颖 郑瑞洋 陈丹 通讯员 黄蓉 王晓佳 陈文璇 记者 包华)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