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聚焦高质量发展|晋江东石:“一把伞”撑起小镇百亿产业链-新华网
今年3月开馆的中国伞都产业馆,是东石镇制伞业对外展示的窗口。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聚焦高质量发展|晋江东石:“一把伞”撑起小镇百亿产业链

2023-09-19 12:45:12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中国伞都”东石镇可年产成品伞约5.6亿把。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新华网福州9月19日电(蒋巧玲 肖和勇)在中国,每3把伞具,就有1把产自这个小镇;在中国制伞行业,有约2/3的配件出自这里;在全球,每4把伞具就有1把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从过去紧抱伞具出口的“大腿”,到今天汇入国内国际双循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到文创拓路、新品频出、重点环节机器代工……近年来,“中国伞都”晋江市东石镇弘扬传承“晋江经验”,在变革浪潮中探索高质量发展,传统制伞业焕发新生机,“一把伞”撑起了百亿产业链。

  据东石镇经济发展与改革办公室统计,2022年,东石伞业总产值近130亿元;全镇现有制伞企业470多家,年产成品伞约5.6亿把。

  从“制伞第一村”到“中国伞都”

  作为我国民营经济重镇,福建省晋江市因制造业得名,也因敢为人先、锐意改革,彰显着传奇色彩。

  坐落于晋江市西南之隅的东石镇萧下村,也传承着这种“基因”。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浪潮涌动。在“晋江经验”发源地晋江市,一些村镇伺机而动,开始孕育创业的“种子”。先是东石镇梅峰村的蔡氏兄弟在家门口开办来料加工厂,随后,在外经商的村民萧清伦借助渠道和资源优势,从台湾引进资金、技术和设备,在萧下村创办了当时东石镇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伞企。彼时,萧下村正依托侨乡优势,内联外引,大力发展村办工业和民营联合体,“劳动密集型伞企的创办,直接带动了村民就业创业,萧下村的产业发展之路也由此开启。”萧下村党委书记、村主任萧华阳说。

  制伞企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小一把伞,涉及的材料、配件多且杂,工序多达上百道。为了抢抓商机,打通各个生产环节,爱拼敢赢的萧下人不满足于依赖外购材料配件做“装配”的活儿,开始摸索建立自己的产业链。他们从伞布、注塑、五金配件等配套材料入手,生产方式逐渐从来料加工转变为自主生产为主。从90年代开始,由于材料配件大量实现了本地化生产,产业链配套初现雏形,“反哺”了当地制伞业的发展,大大小小的手工制伞作坊在这里迅速成长起来。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家庭式作坊,到规模企业,现在萧下村的制伞业以‘全、优、强’的特点在中国伞具市场成为一匹‘黑马’。”萧华阳说,发展至今,萧下村的制伞业上下游企业已达120多家,形成了从伞骨、伞头、伞布,到电镀、注塑、五金配件等制伞工序的配套产业链,年产值约30亿元,是远近闻名的“制伞第一村”。在该村的辐射带动下,整个东石镇的制伞产业链蓬勃发展,制伞业逐渐成为该镇的支柱性产业。

  萧下村一家伞企内,工人正在缝制伞布。该村约有一半人口从事制伞业。新华网 蒋巧玲 摄

  “大到符合制伞需求的钢板,小到一个弹簧、螺丝钉,在东石镇都能找到供货厂家。像我们这种制作伞头的企业,东石镇也有20多家。”晋江市腾兴雨具塑胶有限公司董事长萧英振说。除了供应当地伞企,全国制伞业60%-70%的配件都出自东石镇。这从腾兴雨具展厅里陈列的2000多个伞头里,可以管窥一二——作为成品伞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展示的伞头色彩斑斓,款式和功能各异,代表了不同时期、不同市场和客户群体的需求,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东石镇制伞原辅材料的多元丰富。

  2003年,东石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称号。2022年,该镇伞业集群总产值近130亿元,全镇现有制伞企业47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3万多人,可年产成品伞约5.6亿把,占全国生产总量的1/3、全球的1/4,是全国最大的伞具制品、制伞原辅材料的生产和出口集散地。

  从主攻出口到“内外兼修”

  熊军是晋江市大禹雨具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逐渐消退之后,他的工作发生了一些改变。

  “以前只要对接国外的几个大客户,按订单生产就行,不需要备库存,现在要有一定存量来走市场。”熊军说,过去一年推一次产品,开一次订货会就解决了,现在这种模式远远跟不上市场的需求。这是企业顺应“内外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开拓内需市场带来的变化。

  根据这一变化的需要,熊军的日常出差多了一项“日程安排”——每到一个城市,除了拜访客户和经销商,熊军都要到当地高校附近的学生街、超市和精品店走一走。“大学生是我们的主要客群,掌握他们的消费喜好,才能掌握新品研发的‘风向标’。”

  这些微观的变化,缘于东石镇制伞产业从出口向内销的转变。

  据了解,过去,以大额订单为主的伞具出口,是东石镇制伞业赖以生存的主要市场。依托外销渠道,该镇成品伞远销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此有了“东石伞,撑天下”的美名。然而,受三年疫情和全球宏观经济形势的不利影响,东石镇伞企出口订单缩减。行业一方面积极融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大力开拓内销市场;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新产品研发、技术创新和文创元素注入,开拓线上线下多元化销售渠道,创建自主品牌,匹配国内市场需求。

  在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自主研发的伞布自动化轧边装置,投产后实现了机器替代人工手动缝纫伞面花边的工序,节省了30%的人工投入;晋江市恒溢雨具有限公司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技术升级,实现了与国内电商渠道快速对接的生产模式,5天就可以完成成品生产,而在传统外销模式中,5天只能完成从对接业务到采购回传的订单流程;一些外销代工企业逐步走上创牌之路,“梅花”“集成”“雨相伴”“优安纳”“舒雨”“佳乐美”等一批品牌相继发展壮大……

  一位工作人员在展厅里整理伞具样品。新华网 蒋巧玲 摄

  与此同时,东石镇党委政府也通过搭建直播平台、开展电商培训等,引导电商经济生态体系融入产业链;积极促成制伞业产学研合作,引导当地品牌伞企与浙江大学、福州大学等高校结成产学研合作伙伴。

  “几年来,东石镇制伞业在国内市场的份额不断提高,在国内伞具用品市场中,已经占有1/3的比重。”晋江市伞业行业协会会长、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翔鹏坦言,虽然转型有阵痛期,但经过几年的转型发展,内销市场逐步打开,外销、内销“两条腿走路”越走越稳。

  从“低附加值”到高质量发展

  破解内销困局后,在新需求和新发展理念下,东石镇制伞业迎来了新的“时代命题”。

  作为日用快消品,伞具如何破解低附加值的“紧箍咒”,抢占中高端市场?伞业能否在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中寻找突破口,走向高质量发展赛道?这些问题,东石镇党委政府和制伞业的企业家们一直在冷静思考、积极探索。

  “要瞄准当前和未来的市场需求,推进制伞业的科技赋能和文化赋能,让东石镇的制伞业走上高新化、智能化、时尚化的发展之路,以抢占国内外高附加值市场空间。”在东石镇镇长蒋家兴看来,“科技”和“文化”是东石镇制伞业寻求高质量发展的“两个坐标”,既要追求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和智能制造,也要探索“新国潮”消费时尚下,将文化文创与伞具产品创新有机融合。

  在众多伞企中,福建优安纳伞业科技有限公司率先探索“文创伞”。在今年首届泉州城市IP插画大赛作品展中,企业展示的5款文创伞具夺人眼球,这些文创伞将刺桐花、德化瓷器、铁观音制作技艺等泉州特色文化融入伞面,别具一格。不仅如此,企业还打造了多款礼品伞、国潮元素爆款伞,并积极对接文旅相关项目,尝试打造东石伞的文化品牌。

  今年3月,在东石镇党委政府的全力推动下,中国伞都产业馆正式开馆。这是东石镇制伞业的对外展示窗口和国际化选品基地,也是“中国伞都”释放文化魅力的重要平台。此外,近年来举办的“中国伞都杯”创意设计大赛、东石镇伞都造趣文化节等活动,也在为“伞文化”注入更多活力。

  今年3月开馆的中国伞都产业馆,是东石镇制伞业对外展示的窗口。新华网发(东石镇人民政府供图)

  另一方面,新技术和新设备也在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龙头伞企“科技狠活”不断。

  “以前一个伞头有二十几个配件,现在我们通过自主研发,不仅把配件缩减到七八个,而且功能更全、性能更稳定。”萧英振说,仅一个伞头,目前该企业就拥有五六十项专利,这些专利既有设计上的创新,也有功能上的改进。事实上,近年来,东石制伞人不仅在制伞原辅材料、成品伞外观和功能设计上频频创新,研发出文创伞、水枪伞、超轻伞、手电筒伞等产品外,还在技术提升、智能制造等方面下功夫,取得了一批突破性成果。

  作为制伞业首家智能工厂,晋江市恒溢雨具有限公司研发了自动组装中碟的伞骨加工装置,为制伞业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一次性完成伞骨开槽、中碟组装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提升了全行业的生产效率;福建聚赢伞业科技有限公司将伞中棒装配过程中10多个繁杂手工工序全部用机器替代,节省了90%以上人工;晋江市腾兴雨具塑胶有限公司研制出机械手代替手工取塑料配件的机器,生产变得安全且高效……一系列自动化、智能化技术改造,让东石镇制伞业生产技术和装备水平达到了同行业的先进水平。

  据统计,仅2017年以来,东石镇伞业集群便累计实施技改项目22个,“数智转型”专项转型企业16家,完成技术改造投资近12亿元。目前,全镇已拥有防紫外线涂层伞、具有安全防护功能的自动开合伞等专利产品超1300项,其中发明专利59件、实用专利950余件、外观专利340余件。未来,在科技赋能之下,这把迫切思变、勇毅改革的“伞”,或将“撑起”更优更强的县域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连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