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福州:“三本账”里的春耕新变化-新华网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福州:“三本账”里的春耕新变化

2025-04-07 09:56:23 来源: 福州日报
字体:

 渔民合力拉起渔网将鱼苗聚在一起。(连融媒供图)

  随着气温逐渐回暖,新的耕耘在榕城大地大面积展开。翻耕粮田、采购农资、驾驶农机……记者走访多地看到,在田间地头、种养大棚、广阔海面,抢抓春耕气氛浓,农民挥汗干劲足。从他们的“田间账本”中,我们看到了全市农业生产的新变化、新趋势。

 增产账:

  送技下乡,农户种田有良方

  连日来,闽侯县洋里乡茶苑村田间地头呈现一派繁忙景象。“我们的马铃薯二月种下去,这一茬大概五月就能收获。”望着梯田,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满是期待。

  为了有个好收成,今年村里的合作社在农技人员指导下,特地从洋里乡本地的养鸡场和农机站购买了有机肥、复合肥进行播撒,提高土壤肥力。“现在种田得科学种、精心管,这次我们用的都是有机肥和复合肥,撒了几十吨。有机肥成本高,种出的蔬菜等经济作物产量高、品质好。”林立平说。

  农技示范试验必须早谋划,闽侯县农业农村局计划在全县建立优质稻、鲜食玉米、特色绿叶菜等作物品种试验示范片5个以上、超级稻百亩示范片2个以上,展示示范新品种50个(次)以上,以点促面推广新技术、新品种。目前,示范点选点工作已完成。

  良法还需良种配套,良种是丰收的动力,也是企业的金字招牌。这几天,位于马尾的福建省种业创新中心(琅岐)新品种展示评价基地里,技术人员忙着把筛选出来的生菜、西红柿等优质品种按照不同的培育方式,在大棚内进行试验种植。大棚外正在春播玉米,包括糯玉米、甜玉米,其中部分甜玉米可以当水果吃。

  “一年种两季,第一季玉米下个月后就会直奔2米高。”基地工作人员陈敬和说,6月将完成首季玉米新品种展示和品鉴推广工作。

  该基地由福州振兴乡村集团主导,一期占地311.5亩。福州振兴乡村集团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福州市蔬菜研究所等建立了产学研协同机制。“企业种植的品种比较多,又是全国蔬菜展示基地,需求比较多。针对企业遇到的一些技术问题,我们来‘对症把脉’。”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所长陈秀娟说。

  增效账:

  农机上阵,节省人工成本

  “嗡嗡嗡……”日前,在永泰县塘前乡荣柚富农场里,一株株柚子树郁郁葱葱,无人机在林地上空来回穿梭,将雾化肥料均匀喷洒在柚子树上。

  这支无人机团队来自天盛农机专业合作社,采用的大疆T50无人机载重能力可达50公斤,单次续航可覆盖5亩地,每亩地喷洒费用为15~18元不等,相比传统人工喷洒方式,无人机作业能节省三分之二的人工成本。

  “我们合作社共有9名社员,无人机飞手有3名,主要为农户提供机耕、机插、飞防、机收等服务,年服务量近3万亩。”天盛农机专业合作社技术顾问连书盛介绍,以前以人工方式为柚子树喷洒叶面肥,通常需要大半个月,现在使用无人机,一天就能完成任务。同时,可以避免工人与农药接触,省时省力,也更安全。

  广袤田野上,不论是天上飞的无人机,还是地上跑的大农机,都在助力全市现代农业提质增效。春耕期间,全市已检修各类农机具7100台(套),投入9400多台(套)农机具到春耕生产工作中,确保春耕一线农机具有效供应。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动农机大户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工作,以点带面,重点开展机耕、机插工作,提高农机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截至4月2日,全市已溶田6.4万亩,占早稻种植计划的58.2%,已播种早稻种子10.2万公斤,整体进度快于去年。

  增收账:

  生态养殖,大黄鱼供不应求

  不仅在田野,“水上春耕”也拉开了序幕。

  初春的海面波光粼粼,海风裹挟咸湿的气息扑面而来。在全国海洋大县连江定海湾海域,呈现鱼跃人欢的景象——智慧生态牧场迎来投苗季,渔民们合力拉起渔网将鱼苗聚集在一起,随后用桶舀起鱼苗迅速撒入网箱,千万尾大黄鱼开启海上“增肌健身”之旅。

  大黄鱼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主要渔业资源之一,位列东海渔业“四大海产”之首。“当前,定海湾海域水温约14℃,我们连续多日下苗,就是为了让鱼苗提前适应海区环境,提高成活率。”忙碌多日,福建鑫茂渔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卢统锋的皮肤愈发黝黑,言语间依然充满兴奋,“这是我们自主培育的‘岱衢族’大黄鱼鱼苗,总共3000万尾,目前已基本投放”。

  卢统锋告诉记者,此次投放的鱼苗是技术人员从“定海湾”系列深远海养殖平台精选3000尾“岱衢族”大黄鱼类野生亲本,通过恒温活水培育,历时4个月孵化出来的。该品种质量优、长势好,不仅在连江本地投苗,还有4000万尾鱼苗销往霞浦、福鼎等地。

  “别小瞧这些鱼苗,它们可是增收致富的‘密码’。”卢统锋说,他们养殖的“岱衢族”大黄鱼因长期在海中历练,身材修长、金鳞密布、肉质紧实,接近野生品质,备受市场青睐,供不应求。(记者 蓝瑜萍 谭湘竹 欧阳进权 林文婧 叶欣童 通讯员 李宁伟)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