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福州: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新华网
"如对一年级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进行整合管理,工作由该年段的所有老师轮流负责。"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福州:课后服务从“常态化”走向“高质量”

2024-12-30 11:09:18 来源: 福建日报
字体:

  高宪农帮助学生画飞机的平面图纸。

  学生为主板进行编程。

  搭建线路板。(受访学校供图)

  福州江南水都中学初二(九)班的苏雨城,去过最远的地方是600多公里外的上海市,最近却在思考上万公里外太平洋上的核动力航母是怎么运行的。

  这是学校课后服务“升级”带来的变化。

  2024年,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课后服务数据让人看到了各地为推动“双减”工作所作出的努力。福州市教育局积极响应,开展“2+3”以上课后服务模式的学校占城区学校的96.98%,其中开展科学教育类课后服务的学校占城区学校的95.3%。

  在课后服务中,如何做到让孩子喜欢,让家长放心,让老师舒心?学校有哪些积极的措施来推动这项工作?课后服务项目质量如何提升?笔者日前进行了调查采访。

  课后服务有了“新花样”

  “课后服务为周一至周五下午,每天两课时(法定节假日除外)。课程主要安排为学科拓展、益智教学、创新素质拓展。”江南水都中学校长欧阳姮说道。

  12月10日,苏雨城在课后服务课堂上一直思考,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搭载的两座核反应堆,每座是如何在25年的使用寿命中,仅消耗4吨核燃料,便能在太平洋上以每小时30海里的速度航行的。因为有课后服务科学的讲解、生动的案例、配套的实践活动,他感觉自己离答案越来越近。

  学校还开辟了800平方米的智慧农场,供学生开展科学实践。周三下午放学后,该校初二的学生在课后服务时间里,会通过老师的现场教学,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信息代码编入“智慧农场”的应用设备中。

  “为了使菜地里的农作物长得更好,我们制作了温湿度传感器和水质检测仪,这些都需要我们自己把代码程序编入器械主板中。”苏雨城说,“同时,我们还学习了生物和化学方面的知识,比如生长素类物质可以促进扦插枝条生根,尿素在脲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铵态氮,施用于土壤后,被植物吸收利用……”

  学生“收获”颇丰,家长也十分支持。苏雨城的母亲表示,课后服务不仅解决了双职工家庭在接送孩子方面的问题,同时也为没有精力辅导学生写作业的家长提供了帮助。

  欧阳姮表示,课后服务不仅是满足家长的“托管”需要,更是为学生提供更为充裕的学习机会,为其全面发展提供更多可能。

  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三小学校长高友润回忆道,在刚实施课后服务时,效果并不是太好。

  学校当时实行统筹安排政策,把课后服务管理任务均分到所有老师。如对一年级参加课后服务的学生进行整合管理,工作由该年段的所有老师轮流负责。因此管理教师不熟悉学生,学生也不熟悉教师,几乎所有的老师就是坐在教室里看孩子,保证安全即可,对于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学生来说,就会感觉很无趣。“如何设计出适合低年段孩子的活动,成了学校急需解决的一个大问题。”高友润说。

  “双减”政策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双增”:增益智、增特色。

  经过学校多方协调,低年段特色课后服务课程终于来了。根据小学生思维发展需求,借助益智器具对发展学生思维素养进行深化,一、二年级开设了“益智启蒙课”“益智主题课”和“益智挑战课”。

  颇具特色的便是“益智启蒙课”中的“科艺制作”,该课程的核心是“简单电路”,它需要学生能独自看懂电路图,然后把电线串联到一块,从而使灯泡模块发亮。

  “这是一个精细活,正负极贴反了、导电胶粘错了,都会导致实验失败。在课程推行初期常遇到学生‘罢工’的情况,我就会耐心辅导,鼓励学生再试一次。课程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完善,让孩子拥有不怕出错的勇气。”授课老师王宾深有感触。

  “学生的精彩才是课堂的精彩,在启蒙阶段我们不怕孩子出错,表扬他们大胆发言,让学生更自信表达,这才是教育真正的意义。”高友润说。

  用社会资源打造素质教育新课堂

  深化落实“双减”,关键在教师。为打造一支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后育人主力军,福州教育学院附属第一小学充分发挥校外单位的资源枢纽功能,精选航天航模实践项目,学用结合,成效落地。

  2022年,该校刚开展航天航模课后服务特色兴趣课时,科学老师林晓心便向副校长蔡宗胜“诉苦”:“不知道课上自己该做什么。无人机需要自己组装,还要能飞上天,这中间交叉多个学科,要让学生从哪里入手?”

  蔡宗胜意识到传统的教育资源配置已难以满足学生多元化成长需求。学校管理层便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借助社会专业力量为师生带来全新的优质资源。

  “我周末都会去高老师的基地练习无人机操控技术,他那边有专业的飞行轨道,还有很多我没见过的新款无人机。”六年级学生高恩泽口中的高老师,是福建省航空学会的副理事长高宪农。2011年,在他的推动下,闽侯一中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航模实验基地,学生组成了30多人的航模兴趣组,高老师带着他们一起探究航模的奥秘。

  高宪农的加入让一附小学生的航空梦从此有了图纸。“我们是双师教学模式,高老师会先在视频上跟学生讲解无人机的架构、飞行原理和操控方法,有兴趣的学生会主动留下来继续学习。”林晓心介绍说。

  学生身边的带班老师是学习效果的最近观察者,要发挥好引导、补充的作用。蔡宗胜说:“双师课堂丰富了老师的专业知识,在这样的课堂上,常有跨学科知识融合,能锻炼老师的全科思维能力。比如在组装无人机时,除了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锻炼了空间思维和数字逻辑能力。操控无人机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动力学和电学的知识,对我们进行课程设计和作业设计有很大启发。”

  林晓心常和学生们一起津津有味地听着高老师的专业讲解。“孩子们对各式各样的无人机都感兴趣,我则被全科思维下的教学方法所吸引。以后讲科学课的时候,也可以融入地理、数学,甚至是天文的知识。”(李旺)

[责任编辑:程立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