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厦门大学:与“嘉庚精神”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新华网
"在陈嘉庚亲手设计兴建的厦门大学群贤楼二层,改造提升的陈嘉庚纪念馆焕新开馆,关于嘉庚先生与厦大的故事徐徐展开。"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与祖国同行 与时代共进 厦门大学:与“嘉庚精神”跨越百年时空的对话

2024-10-27 22:14:55 来源: 新华网
字体:

  “与先生远隔一世之久,跨越阴阳之界,笔墨之间,见字如晤。欲告先生,如君所盼,国民已富强,教育正发展。感念先生创学贡献之余,亦诺承先生之精神,吾将于未来征途奋斗不止,致知无央,充爱无疆……”

  厦门大学思明校区全景。(图片均由厦门大学供图)

  这是今年5月,一位在读的“00后”厦大学子写给爱国华侨陈嘉庚的信,道出许多厦大人的心声。一直以来,厦大师生都亲切地称陈嘉庚为“校主”,以各种方式感念他的家国情,嘉庚精神也始终指引着一代代厦大学子为家国奋斗。

  150年前,这位陈氏子弟出生在厦门集美的小渔村,那里的闽南人常为生计远赴重洋。陈嘉庚17岁下南洋,后以橡胶业发家,富甲一方。在祖国风雨飘摇之际,他却押上所有身家回国倾资办学,为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开辟一条蹊径,造就了今日“南方之强”的百年名校。

  虽然厦门大学作为私立大学仅16年光阴,陈嘉庚因无力支撑遂将学校无偿献给国家,但他终其一生对厦大办学的关切从未停止。斯人逝去,传奇故事并未落幕。

  

  厦门大学群贤楼前的陈嘉庚铜像。

  走进厦大,陈嘉庚雕像屹立在最早落成的群贤楼群前,凝望着充满生气的校园和演武场,群贤、同安、集美、囊萤、映雪“一主四从”五座大楼,在他身后一字排开,白石墙、琉璃瓦、燕尾脊的建筑风格一脉相承,气势磅礴且个性鲜明,被后人称为“嘉庚建筑”,传递着他对中华文化的赤诚与追随。

  陈嘉庚之于厦大,不仅是创办者,更是一面精神旗帜。“志怀祖国,希图报效,已非一日”“兴学即所以兴国”“四万万之民族,绝无居人下之理”“使厦大为世界有名之大学”……一句句振聋发聩的教育救国呐喊,言犹在耳。

  厦门大学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科考船“嘉庚”号驶向深海。

  回望初心,一所大学之志何以延续?当“嘉庚”号科考船驶向深海,当嘉庚创新实验室硕果累累,当马来西亚分校在“一带一路”沿线熠熠生辉……“感恩、责任、奉献构筑了厦大人的精神基底,厦大这所与党同龄的高校,始终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共进,‘嘉庚精神’仍指引着厦门大学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更在新时代奋进一流征程上,继往开来,颉颃世界。”厦门大学校长张宗益说。

  一位华侨赤子的“教育兴国梦”从这里启航

  厦门大学并非是陈嘉庚创办的第一所学校,而是他办学的集大成和最高峰。他一生所创办与资助的学校多达100多所。然而论知识背景,陈嘉庚并没有家学渊源,仅有过六年的私塾教育,更没有上过大学,他作为侨商,为何倾其所有坚持回祖国家乡办教育?

  走进陈嘉庚创办厦大的心路历程,或许能找到答案。

  在陈嘉庚亲手设计兴建的厦门大学群贤楼二层,改造提升的陈嘉庚纪念馆焕新开馆,关于嘉庚先生与厦大的故事徐徐展开。站在展厅复原的厦门浮屿陈氏宗祠雕塑前,一段慷慨激昂的闽南语在耳边响起:“今日国势危如累卵。所赖以维持者,惟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民心耳……”将人们的思绪拉回那个年代。

  1919年,踏着五四运动救亡图存的激浪,陈嘉庚回到故乡。7月13日下午,伴随着响亮的锣声,他召集居住在厦门这个通商口岸的各界人士,来到原本只是陈氏族人聚集的宗祠内。他走到祖先牌位前,用闽南话开始了他那载入史册的“倡办厦大”演讲。

  陈嘉庚将我国与欧美先进国家、日本等国不识字者的人数作了比较,阐述了教育不兴则国遭“天演淘汰”的现实。这一天,陈嘉庚当场宣布他认捐百万元洋银作为厦大的筹办费用,另有经常费用三百万元洋银,分十二年付完。彼时的四百万元洋银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当年陈嘉庚全部实有资产也就只有这个数字。

  从厦门陈氏宗祠中传出的消息,很快在全国传开了。影响力广泛的《申报》在8月7日刊登了《南方将有私立大学》和《厦门将设大学》两则新闻,以充满赞誉和期待的语气报道陈嘉庚创办厦大的壮举,称其“使南方有中国自办之最高学府”,赞扬陈嘉庚“孜孜以学,以为国家百年树人之计,诚教育界之明星”。

  经过近两年的筹备,厦门大学在1921年2月1日开始招考,迎来第一批98名新生。陈嘉庚提出,招生“不限省界,凡我中华国民,均一体待遇”,也鼓励“予华侨子弟以返国求学之机会,俾得发扬其眷爱祖国之热忱,使国内外之民族精神得以团结”,还规定师范类学生除制服、书籍费自理外,学费、膳费和住宿费全免。

  彼时由于校舍未成,当年4月6日,首届开学典礼借集美中学会场如期举行,确立校训为“自强不息”,师生齐唱校歌:“自强,自强,人生何茫茫,谁欤普渡驾慈航?鹭江深且长,充吾爱于无疆。吁嗟乎,南方之强!……”

  校区基建从选址到建筑,陈嘉庚均亲力亲为。他选择了沉寂已久的郑成功驻扎厦门练兵演武场作为校址,称赞此处“背山面海,坐北向南,风景秀美,地场广大”。陈嘉庚将校舍开工仪式定在1921年5月9日,因为这一天是“国耻日”,北洋政府接受日本提出的丧权辱国“二十一条”。他希望,让厦大师生见证厦大肩负起教育救国以雪前耻的庄严时刻,其意义深远。

  仪式上,陈嘉庚再次慷慨陈词,“余以办教育为职志,聊尽国民一分子之义务,乃不辞含辛茹苦,身家生命均不是念虚,披肝沥胆,竭尽绵力,乃爱国愚诚所驱矣,教育乃立国之本,兴学是国民天职,不为教育奋斗非我国民也。”

  说罢,陈嘉庚十分郑重地把自己的讲话稿放进石函里,埋进石碑下,也将救国兴国的希望种子就此埋下。

  厦大创办后,陈嘉庚高薪聘请海内外名师,教授月薪可达400元。相比之下,彼时的复旦大学校长与专任教授的月薪最高也只有200元,由于北京时局动荡,北大正面临着开不出工资的煎熬。一批教授纷纷南下,林语堂、鲁迅、顾颉刚、陈万里等一批知名学者相继来到厦大国学研究院,“大有北大南移之势”。

  然而,一条前人所未及的路注定坎坷。厦大开办以来,一切经费几乎全由陈嘉庚独立承担。从1926年起,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陈嘉庚经营的企业也每况愈下。陈嘉庚在《南侨回忆录》中提及,为厦大四处筹钱却屡屡受挫。

  他忍受了一切冷嘲热讽,抱定“一息尚存,此志不减”“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的决心,在一次家庭聚会上力排众议,把自己事业鼎盛时期在新加坡购置的三幢豪华大厦全部变卖,作为维持厦大的经费。

  1937年,陈嘉庚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决定将厦门大学无条件地献给国家,交给政府接办。他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没要任何的回报,而是反复强调办好厦大的重要性,并深深自责。

  与此同时,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厦门面临着被日寇铁蹄践踏的危险,厦门大学往何处去?是跟着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往西南内地迁徙、流浪,还是探寻出一条自己的出路?

  此时担任厦大校长的萨本栋,想到校主陈嘉庚毁家兴学的远大见识和坚韧卓绝的精神,他决定,厦大要坚守东南,守住中国高等教育的东南半壁,因此选择福建山城长汀为战时厦门大学的内迁目的地。

  长汀时期的厦大本着“为抗战和战后建国培养人才”的理念,创下许多举世瞩目的成绩。学校先后创设了土木工程学系、机电工程学系、航空工程学系等,聚集了一批顶尖学者。英国生物化学和科学史学家李约瑟、美国地质学家葛德石等许多知名欧美学者不远万里来学术交流,赞誉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之第一大学”。

  1940年11月,陈嘉庚在带领南侨总会慰劳团回国慰劳抗战将士期间,到长汀视察厦门大学。萨本栋校长在《陈嘉庚先生莅汀欢迎词》中号召全校师生,“勿忘先生之事业,先生之精神人格,以及先生之识力眼光,时时引为楷模,时时求所以副先生之期望,庶无负先生拳拳爱国之忱”。

  陈嘉庚高兴地说:“厦大有进步”“比其他诸大学可无逊色”。其爱国爱校的言行,对处在抗日烽火中的厦大师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回国定居的陈嘉庚又亲自主持了厦门大学扩建工程,兴建了面朝大海的建南楼群。他对厦大领导说:要让万吨、十万吨的国内外轮船从东海一进入厦门时,就看到新建的厦门大学,看到新中国的新气象。

  陈嘉庚从小渔村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又将世界的眼光带回到家乡。“在陈嘉庚身上,出生于古老国度的中国人现代教育意识与现代公民精神发挥到极致,把这位在海洋风浪中成长起来的中华儿女,推到了滥觞起来的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殿堂之上。”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朱水涌说,陈嘉庚直接将一所大学的创办和中华民族复兴相结合,虽然是在一个海岛上,但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没有掉队。

  重新布展的“陈嘉庚与厦门大学”纪念展馆,位于陈嘉庚亲手兴建的群贤楼二楼,这里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建筑。

  “为吾国放一异彩”的厦大新征程

  当烽火岁月已成往事,教育强国之路继续踏浪前行。厦大建南钟声响彻百年,巍巍学府笃行不怠,赓续荣光。校主陈嘉庚曾经擘画的历史蓝图,厦大正交出一份份新时代答卷。

  2017年,海洋重器“嘉庚”号历经三年的设计、建造及诸多试验考核后正式交付厦门大学,使厦大成为国内第一所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科考船的综合性高校。而其“嘉庚”之名,是由厦门大学的全体师生、海内外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们的一致票选所得。

  百年前,身在异邦的陈嘉庚既痛感近代以来中国海权丧失的耻辱,又深知海洋资源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他创办厦大时就意识到海洋与民族富强的紧密关系,秉持着“力挽海权,培育专才”的海洋初心设立全国第一个海洋系,也是在海洋生物学科最早产生国际影响的中国高校。

  百年后,“嘉庚”号带着校主的初心驰骋于远海大洋之上,将厦门大学的海洋学科建设和海洋人才培养同建设海洋强国的国家战略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

  “船舷两侧标注了陈嘉庚的名字‘TAN KAH KEE’,船上也挂着陈嘉庚的照片,这是我们和校主的联系,‘嘉庚’号的使命不仅是为厦大海洋学科建设,也共享给有需求的科研单位,影响更多有志海洋研究的人,共同推动国家乃至世界的海洋事业发展,圆了百年厦大的一个梦。”“嘉庚”号科考船建造项目技术总负责人、运行管理中心主任王海黎说。

  “以往我们只能乘坐小船出海科考,一出海就没了信号,还很颠簸,如今‘嘉庚’号上的设备一应俱全,甚至有全球顶尖的采样设备如痕量洁净系统,还可以布放水下无人艇、迷你版的‘嘉庚’号无人船,代替人工采集数据,让我们的科研更加自强自信。”海洋与地球学院博士生林文说。

  截至目前,“嘉庚”号海上航行天数已超过1700天,平均每年235-250天在海上,航程近20万海里。它承载着远洋科考、海洋科学人才培养和海洋科普等功能,是一艘可媲美世界顶尖水准的中国科考船。厦门大学的师生们还亲切地称“嘉庚”号为厦大第五校区、海上厦大。

  “嘉庚”号是百年厦大灿烂星河的一颗新星。百年来,一代代厦大人秉承嘉庚精神,筚路蓝缕,勇攀高峰,持续造就“南方之强”新辉煌,这里培养了数学家陈景润,中国财政学奠基人邓子基,开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之先河的潘懋元,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张存浩……诞生了中国第一块导电玻璃、第一批硫化锌加微量稀土杂质的电致发光材料,研发出国内唯一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键计算软件,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10纳米级超薄窗口液体池芯片……

  陈嘉庚认为,“科学之发源,乃在专门大学。有专门大学之设立,则实业、教育、政治三者之人才,乃能辈出”,所以厦门大学要“以切于实用造就应用科学人才为前提”,注重实用学科的建设,培养时代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回应嘉庚先生的办校志向,嘉庚创新实验室在2019年9月应运而生。实验室自立自强做科研,在科技成果向产业化转移的“峡谷”上架起了一座桥梁。

  “以嘉庚为名,是希望秉承嘉庚先生自强、创新精神,瞄准作为全球科技与产业竞争的能源材料领域,围绕‘卡脖子’与‘产业化’目标,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汇聚各方资源,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嘉庚创新实验室主任助理谢堂堂说。

  自成立以来,嘉庚创新实验室布局氢能与燃料电池、半导体关键材料、仪器装备网络等9大项目群80余项科技与产业化项目,在氢能、半导体等方面攻克关键技术难题20余项,多项技术有望打破垄断,自主研发的制氢装备入选全国第三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早在陈嘉庚办学之初,他就已独具世界眼光,欲将厦大建成“世界有名之大学”,“博集东西各国之学术及其精神”,使学生所受之教育“能与世界各大学相颉颃”。近年来,厦门大学朝着“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目标,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厦大发起组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已吸引2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所高校加入;积极推动“G50战略伙伴计划”,与53所世界前200名高水平大学开展实质合作;举办世界人文学术会议、中外大学校长论坛;由厦门大学领衔的海洋负排放(ONCE)国际大科学计划被列入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成为碳中和领域我国第一个获联合国批准的国际大科学计划……

  作为中国第一所由华侨独资兴办的高等学府,厦门大学与东南亚、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天然的联系和特殊的渊缘。

  2013年,厦大开创中国高校走出国门办学的先河,来到陈嘉庚先生曾经奋斗过的马来西亚建设分校。十多年来,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从零开始,全面提升办学水平,让中国高等教育走向海外。

  从吉隆坡郊区一片900亩棕榈林地到一座可容纳一万名学生学习生活的优质校园;从最初开设15个本科专业到现在拥有24个本科专业、12个硕士专业、7个博士专业;从2016年迎接首批500名新生,到累计培养6000余名学子走向世界……厦大马来西亚分校以逐年稳步提升的办学水平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嘉庚精神”始终指引学子为家国奋斗

  一所大学的气质,在于其人文精神的延续。陈嘉庚留给厦大遗产,不论有形无形,都成为特殊的文化基因,让厦大人懂得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为校为国奉献力量。

  在厦门大学芙蓉湖畔,有一栋厦大最高建筑,名为“颂恩楼”。这是在本世纪初扩建的主楼,依然遵循“嘉庚建筑”风格,一主四从排开,塔楼红瓦坡顶,卷刹翘脊,重檐错落,富有闽南传统韵味,俗称“穿西装、戴斗笠”。

  背山面海的厦门大学思明校区,最高楼为颂恩楼,“穿西装、戴斗笠”的嘉庚楼群一主四从排开。

  “嘉庚先生尤其注重保存国故,厦大在海内外新建的每一个校区,建筑风格都一脉相承。”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张建霖说,“最重要的出发点,是不能让中国人尤其是在异邦的中国人忘了自己的文化和根。”

  受嘉庚精神感召,百余年来,一批批爱国华侨、社会贤达和厦大师生捐资兴学,永续接力,图振中华;一代代“厦大人”发愤图强,前赴后继,蔚然成风。

  “人在天堂,钱在厦大。我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地为母校做出一份贡献。”1944级台湾校友周咏棠在去世前30多年持续捐助厦大,陆陆续续为厦大捐款近3000万元人民币;1944级校友纪华盛把20多年积蓄全部捐给母校厦大:“萨本栋校长的其言其行及学校员工在长汀时期的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成为我后来做人做事的不竭动力”;1943级菲律宾校友邵建寅感念萨本栋校长师恩,捐建萨本栋微机电研究中心大楼“亦玄馆”,捐修校友之家“怀贤楼”,还成立多项教育基金……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传承嘉庚精神,让更多人走近嘉庚,理解嘉庚,这是厦大持续探索的课题。

  近年来,厦大围绕陈嘉庚创作了不少文艺作品,打造了歌剧《陈嘉庚》《嘉庚颂》《南强颂》等校园文化精品剧目,将嘉庚精神融入美学教育,成为文化育人的有效载体。

  歌剧《陈嘉庚》参演人员逾两百人,包括交响乐团、合唱团、饰演剧中角色的独唱演员等,既有厦大师生,也有厦大校友。歌剧《陈嘉庚》主创、厦大艺术学院副教授黄飞介绍,此部歌剧为厦门大学首次用歌剧表现形式讲述陈嘉庚矢志办学的壮举,最大的特色是没有一句对白,将人物对话融于音乐中,由音乐推动剧情走向,通过美育实践课程传承自强不息的精神。

  “每场歌剧的演出,都吸引无数人前来观看。特别是在演到‘公司风雨飘摇的时候,宁可卖大厦,也要建厦大’,嘉庚先生含泪写下厦大的校训,台上台下都眼泪一片,观众都深深地被嘉庚精神感召。”黄飞说。

  把嘉庚事迹、嘉庚精神融入思政课。厦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原宗丽告诉记者,厦大“四史”课程组织师生多次赴陈嘉庚纪念馆、归来堂、鳌园、华侨博物院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教学,学生们通过写剧本、做视频、给嘉庚写信等方式,自发搜罗资料,更加全面了解嘉庚生平事迹,理解校主的初心和期盼,进而将嘉庚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这个学期的‘四史’课堂上,系统学习了解陈嘉庚先生的光辉事迹,我深深被嘉庚先生的个人魅力所折服。他那无私为国的赤子之心和过人的智慧无不激励着我奋勇前行……先生虽已故去,但我仍能感觉到他创校时对于我们的殷切期望。这也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前进,磨练自己的本领,有所成就。”厦大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胡雯绮说。

  今年以来,学校面向全校学生开展“我给嘉庚先生写封信”的活动,已经有近3000名学生参与,走近嘉庚先生的事迹、思想,从学习生活感悟回应嘉庚办学理念,真情实感溢于文字。

  在厦大人心中,“嘉庚精神”的内涵不断丰富,是“志怀祖国,希图报效”的爱国精神,是“牺牲自我、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坚毅果敢、百折不挠”的自强精神,是“尽民天职、先忧后乐”的担当精神,是“革故鼎新、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博集东西、造福世界”的开放精神,是“艰苦奋斗、节俭为本”的勤俭精神,是“坚持真理、追求进步”的斗争精神。

  “纵观陈嘉庚先生一生,爱国主义始终贯穿其中,他所说的、所做的一切,最终都是为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爱国主义是‘嘉庚精神’的核心,赋予了厦门大学永远不变的鲜亮底色。传承嘉庚精神,就是要让更多学子走近嘉庚,理解嘉庚,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厦门大学党委书记张荣说。(记者 郑良 邓倩倩 付敏)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