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
“海上福建”澎湃蓝色动能-新华网
"五年来,我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EnglishEspañolFrançaisعربىРусский язык日本语한국어DeutschPortuguês中文/繁体 新华网,让新闻离你更近!
推荐:泉州在线福建省卫健委福建省人防办
新华社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公司官网 证券代码: 603888 新闻热线: 0591-87381859
原创报道融视频交互式报道新华访谈新华云直播“飞阅”新福建海峡两岸乡村振兴法治福建热点专区推广信息

“海上福建”澎湃蓝色动能

2025-10-29 13:38:29 来源: 福建日报
字体:

  28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勇争先”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二场),省发改委、省海洋与渔业局、省科技厅、省工信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介绍了我省“十四五”期间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情况。

  “十四五”以来,全省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6.4%,高于GDP年均增速0.5个百分点。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超1.25万亿元,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达11.9%,连续10年居全国第三;海洋经济对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贡献率达21.7%,已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政策创新,赋能深蓝发展

  强机制,增合力。五年来,我省更加注重高效协同,不断健全优化海洋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

  2023年,《福建省海洋经济促进条例》正式施行,我省成为全国第二个出台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地方性法规的省份。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规格召开全省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推动全省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坚定走好依海图兴、向海图强之路。

  与此同时,在省级层面成立海洋经济发展工作专班,沿海相关设区市建立相应机制,上下一体推进海洋强省建设。主动衔接海洋强国相关政策,《新一轮推进海洋经济发展意见》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出台,接续打造更高水平的“海上福建”。

  强科技,增动力。五年来,我省更加注重创新驱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不断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五年来,围绕海洋水产种业、健康养殖、海洋新能源、生物医药、智慧海洋等重点领域,全省累计立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研发计划1000余项。成功研制全球最大26MW超大容量海上风电机组、全球最大多用途纸浆船等。

  强化海洋战略科技力量,提升科创平台能级。五年来,我省推动鹭江创新实验室、东方电气福建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平台落地运行;优化重组“海水养殖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地球化学”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成全球最大的海洋微生物菌种库、全国最大的海洋药源生物种质资源库。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类海洋科技创新平台120个,其中国家级平台8个。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牵头推进“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已吸引35个国家、100多所机构参与,并纳入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

  实施“人才兴链”战略,重点建设厦门大学、集美大学等院校的海洋优势学科,健全完善“育才—引才—用才”机制链条,累计认定海洋领域省级高层次人才近300名。实施新型海洋科创联合体效能提升的“洪流计划”,推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百场项目对接活动,吸引24个院士团队来闽合作。

  产业升级,锻造蓝色引擎

  强产业,增实力。五年来,我省更加注重产业更新,海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协同发展,海洋优势产业不断做强做优做大。

  向新发展,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海洋渔业“八个专项行动”,海洋种业规模居全国首位。大力发展深远海养殖渔场,投建深远海养殖装备25台、深水大网箱超6000口,深远海养殖总体规模位居全国第一。

  做优做强,我省海工装备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步伐进一步加快,基本形成电动船舶全产业链,省内研制的船用“三电系统”等核心装备占国内市场40%。我省具备全系列风机制造能力,核心技术全球领先,多次刷新全球海上风电装备制造纪录。

  五年来,福建港口航运通联全球,全省船舶运力突破2000万载重吨,2024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7.44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812万标箱,港口经济增加值7568亿元,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与此同时,海洋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崛起,全省海上风电、海上光伏装机410万千瓦,规模居全国前列。海水制氢、海洋能开发等海洋未来产业发展有序推进。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绿色石化、海洋旅游等两个5000亿级海洋产业集群,以及海洋渔业、航运物流、海洋信息等3个千亿级海洋产业集群。

  人海和谐,守护蓝色家园

  强生态,增优势。五年来,我省更加注重人海和谐,以美丽海湾建设为统领,深入打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攻坚战,努力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的保护治理大格局。

  突出海湾、海岛、海域一体推进。我省优化海洋资源保护开发空间布局,加快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修编,全省划定海洋生态保护红线1.18万平方公里,5个海湾入选生态环境部“美丽海湾”优秀案例,6个海岛被授予“全国和美海岛”称号。

  突出陆海统筹、河海联动。我省加强重点流域、区域、海域污染防治目标衔接,开展分类整治和规范化管理,13个重点海湾中10个海湾水质优良,重点岸段海洋垃圾密度下降70%以上。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突出绿色转型,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首次发布《2024年福建省海洋生态预警监测公报》,初步形成海洋生态“一张图”。在全国率先开展鱼、贝、藻、参多品种综合养殖生态容量评估研究。先后完成全国首宗海洋渔业(海带)碳汇交易、首例双壳贝类碳汇交易,发放全国首张海洋渔业碳票等,全省海洋碳汇交易占全国蓝碳市场一半以上。

  强开放,增活力。五年来,我省紧扣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重要使命,深化“海丝”核心区建设,以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共筑海洋命运共同体。

  深化闽台融合发展。东山获批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湄洲湾罗屿港成为对台中转铁矿石最大码头,平潭港区成为对台跨境电商出口最大口岸,每年举办海峡论坛、世界妈祖文化论坛等活动,促进闽台文化交流。

  深化海洋国际交流合作。成功举办中国-岛屿国家海洋合作高级别论坛、世界航海装备大会,持续扩大厦门国际海洋周、APEC海洋中心等国际性平台影响力,不断拓展“蓝色伙伴关系”。(记者 张颖)

[责任编辑:蒋丽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