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缮后的星安桥。新华网发(福建省人民检察院供图)
新华网福州7月18日电(刘丰)漫步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历经200余年沧桑的星安桥横跨三捷河,见证了商旅往来的盛景。而在两年多前,这座两墩三孔的花岗石拱桥正面临“生存危机”。
2023年2月,福州市台江区人民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星安桥上长了两棵榕树,树抱桥、树压桥,树根深深扎入桥体,致使星安桥分水尖塌陷、桥面条石错位、拱券变形,存在全桥坍塌的风险。
修缮前的星安桥。新华网发(福建省人民检察院供图)
检察机关经调查认为,相关行政部门存在怠于履行文物保护监管职责的情形,损害了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随后向该部门发出检察建议,建议其依法全面履行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职责。
检察机关跟进监督发现,该部门收到检察建议后,只对星安桥进行简单修补,并未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全桥倒塌风险并没有减小。2023年11月,台江区人民检察院向台江区人民法院提起行政公益诉讼,请求判令该部门依法全面履行星安桥文物保护和安全监管职责。
法院审理期间,相关部门多次召开联席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启动了古桥修缮工程。2024年6月,星安桥修缮工程通过竣工验收,侵入桥体的榕树被移栽,桥栏板及桥面条石被还原和修复,往昔危桥如今人来人往,充满生机和活力。
“文物既是文明传承的纽带,又是地域或行业所蕴含文化的集中展现。文物保护主管部门应当恪尽监管职责,避免文物出现难以挽救的损毁。”台江区人民检察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案件中,检察机关强化公益诉讼“可诉性”,督促相关部门协同履职,对文化遗产及周边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综合立体保护,提供了“桥树共保”解决方案。同时,法检两院还协同推动当地政府制定出台《福州市市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本体范围及周边环境绿化管理工作导则》,建立健全了文物保护的长效机制。
2024年12月,该案件入选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的第二批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
泉州安平桥、“送船王”文化、施琅故宅、侨厝“奕佰楼”……检察公益诉讼制度实践十年来,这些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背后,是一个又一个检察公益诉讼案件,是一次又一次检察公益诉讼制度的探索和实践。
近年来,福建检察机关部署开展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专项监督,推动修缮文物928处、拆除违建114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