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期间拍摄的建瓯市朱文公祠。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新华网福州4月23日电(蒋巧玲)寻北苑贡茶的千年茗香,品朱子理学的文脉绵长,瞰古今交融的城市肌理……在刚刚结束不久的2025年福建省文旅经济发展大会上,建瓯市再次向世人展示了千年古建州治所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韵。
古城的新生,得益于近年来建瓯市开展的古城保护活化工程。依托动态保护和活态传承的“双翼”,“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画卷正逐帧显现、徐徐铺展。“我们坚持整体性保护、传统性修复、功能性提升、活态性利用和开放性共享,最终目的是要把一个有体有形、有声有韵的千年古城还给人民。”建瓯市委书记周靖说。
建瓯市至今仍保留着古建州治所地的历史风貌和人文气韵。 新华网发(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有体有形
修复“八闽首府”的古城肌理
建瓯,是古建州治所地,“福建”之“建”即取自建州首字。它拥有3000多年的文明史、1800多年的建县史,福建历史上第一郡、第一州、第一府皆在建瓯,因此有着“八闽首府”的美誉。
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便是千年建州古城风貌的核心载体。走进青石板串起的“T”字形街巷,名家官邸、祠堂会馆荟萃,一眼便可触及千年;树木掩映之下,有“过龙墙”“马头墙”、传统木雕砖刻的风华重现,也有乡音谈笑、炉火飘香的市井烟火。
充满烟火气息的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然而,三年前,它还是另一番模样。
“古建筑的木构件腐朽、墙体脱落,违建的杂院穿插其中,古街破损侵蚀,看起来很没有活力。”作为土生土长的建瓯人,雀替咖啡馆的主理人邹霞,对街区的旧貌感受深切。
原来,在漫长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建瓯古城的原始风貌、建筑肌理不断被蚕食挤占,群众改善住房条件的迫切需求与古城道路不便维修、管线难以下地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凸出,古城的修复和保护迫在眉睫。
2022年,建瓯市开始全面实施建州古城保护活化工程,并举全市之力,整体推进古城保护修复工作。通过高标准谋划实施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活化项目、理学历史文化片区保护与活化项目等12个项目,一场“古城保卫战”拉开序幕。
“在项目改造过程中,我们秉承尊重历史、尊重风貌、尊重建筑的原则,开展全面性保护和修缮。”建瓯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长林奕轩说,以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传统街巷的尺度和空间形态全部保留,拆除少部分不协调建筑后,街区进行了管线下地、路面铺贴、建筑木质结构修复等。其中,木构、雕花、墙帽彩绘等均遵守建州特色历史原貌进行修复。同时,建瓯市还向周边群众发出征集,整理归集了大小旧砖、旧瓦、旧石板近5万片(条)。
目前,12个项目中,一期6个项目已全部建成,铁井栏——紫芝街、东岳庙、通仙门等修缮开街,“三朱”建筑群、黄勉斋祠、杨荣纪念馆、李侗故居、刘氏五宗祠等理学遗存开馆开户;二期多个项目也在有序建设中。
如今再入建州,千年古城的风韵已可观可感。建安书院、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蔚然而立,透过飞檐翘角,人们可以在宋代建筑风格的蓝本里,走进朱子的世界;修旧如旧的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则留住了古城居民和建州记忆,并依托名人官邸、公祠会馆等,打开了一个个古今交融的文化旅游新空间。
图为“三朱”建筑群一角。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有声有韵
“建”文化逐步展新姿出重彩
和古城一起复兴的,还有“建”文化。
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修复后,街区内殷闽文化馆的负责人邓宝生变得忙碌起来。殷闽文化馆内展陈了五代至宋代的建州钱、建州镜、青铜茶酒器等文物,这些多数来自邓宝生的私人收藏。
“有了这个公共空间后,这些历史文物有机会以更好的方式和大家见面,我乐见其成。”邓宝生说,殷闽文化馆面向公众开放后,他除了做好日常的重要讲解接待之外,还奔走全市各地,通过开讲座、办培训、网上直播等方式宣传建州的历史文化,“我比以前更忙了,但是忙得很开心,忙得有价值。”
2018年返乡的邹霞,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她主理的雀替咖啡馆,依托街区保护修复的一处古建筑对外经营。“在这个空间里,大家不仅能享受咖啡带来的慢时光,还能在雀替、梁枋等构建展示中,感受建瓯的古建筑之美。”邹霞说,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活化利用,让许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升腾起了不同以往的文化自豪感。
现如今,漫步街区,游客们可以找到宋式点茶、建州拓印、建盏艺术、建州步摇等文化展示体验空间;寻迹古城,还能探访高规格的理学文化街区、北苑御焙遗址、复刻还原的环溪书院等。作为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北苑文化的发源地和全国文化先进县,建瓯所具有的鲜明“建”文化,正以修复后的古城为“底布”,在千年建州复兴图景上“绣”出朵朵“繁花”。
图为“三朱”建筑群内一角。 新华网 蒋巧玲 摄
“以前建瓯的景区缺乏系统化运营,来的游客多为自然流量,现在我们通过名人祠堂展览展示活动、开办非遗传习所、举办日常演艺活动等来营造文旅氛围,为游客提供沉浸式、多样化的文化旅游体验。”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局长魏志广说,建瓯的历史文化街区,要打造成“本地人必来,外地人想来”的文旅新IP。
点上开花,离不开全局谋划。为了在古城修复的基础上实现文旅融合发展,建瓯市制定出台了《建瓯市全面推进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2024—2026年)》等一系列政策,并通过实施“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连续三年举办纪念朱子,弘扬北苑、美食、非遗等“建”文化活动,逐步打响了“千年建州·理学名城”的城市名片。
2024年,建瓯市共吸引接待游客超3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近20亿元,成为大武夷文化旅游圈崛起的新板块,2024年也因此被称为建瓯市的“旅游元年”。
2025年春节,建瓯市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新春活动人气满满。 新华网发(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
全民共享
找到建州发展的“最大公约数”
“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我们凝聚起了全市的‘最大公约数’。”周靖在采访中的一句话,道出了建州古城“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初心和落脚点。
原来,为了打造理学名家朝圣地,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建瓯的特色标识和公众的时代记忆,建瓯全市上下拧成“一股绳”,齐心协力开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
在工作机制上,建瓯市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专班,协助保障改造提升项目高效率推进。实施过程中,建瓯市既尊重历史风貌也尊重居民主体,不仅为群众解决了人居环境“脏乱差”的问题,还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街区保护。在已经开展的保护修复工作中,共采纳居民意见40余条,收到群众提供的建筑旧物料5万片(条),3000多户街区原住居民与历史街区和谐共生。
在人心这个“最大公约数”下,建瓯市创造了古城保护的“建瓯速度”:一年冲破项目策划、资金筹措、房屋征迁三大难关,两年首个样板项目铁井栏——紫芝街历史文化街区开街,三年千年建州格局全面彰显。林奕轩参与其中,感受颇为深刻:“一期的征迁工作,3个月就完成了。这是我在建瓯这么多年的工作中,从来没有体验过的。”
如果说,全民共建赋予了古城新的生命力,那么,全民共享则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更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很大,大家住着舒服、看着也高兴!”休假回家探亲的市民范晓娟说,这几天每每看到赏心悦目的古城夜景,就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
南平市首批建州宋式点茶非遗传习所负责人、北苑御茶制作技艺(建瓯)代表性传承人方建旭也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受益者。今年2月,他作为弘扬传承“建”文化的代表,赴日本交流。“这两年,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建瓯,体验我们的宋氏点茶文化,这让北苑御茶制作技艺得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程风雨炼筋骨,再踏云程砺精神。眼下,建瓯市已经吹响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冲锋号”。面对这场“国考”“大考”,建瓯市各级各部门正以标准为纲,量化目标、精准发力,力争2026年接受国家评估。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含金量最高的‘城市荣誉’,也是54万建瓯人民的共同夙愿。”周靖说,建瓯市会继续秉持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原则,通过群策群力、共建共享,让千年建州在创城工作中靓起来、“活起来”。
随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提升工作的开展,建瓯古城实现了全民共建共享。图为古城内开展的挑幡技艺展示。 新华网发(建瓯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