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公祠内的文公像。 新华网 刘丰 摄
这里是朱子思想启蒙地
是朱子成就奠基地
是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
是朱子后裔嫡长世居地
这里是千年古城建瓯
在这里
朱熹少年苦读、青年举贡、中年讲学
时至今日
与朱熹有关的故事
仍在这块福地上延续着
少年朱熹迁居于建瓯
南宋绍兴七年(1137年),年仅7岁的朱熹,随父母迁居建州(即今建瓯),于建瓯城南筑环溪精舍。一直到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朱熹的父亲朱松病逝在环溪精舍。第二年春,朱熹遵父遗命,偕寡母祝老夫人离开建州,迁居崇安五夫里。
环溪精舍古图。 新华网发(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图)
从7岁到14岁,朱熹在建州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这一时期,朱熹的经学和诗词修养突飞猛进,为后来的学术成就奠定了深厚的根基。
在这里,朱熹还留下一段“沙洲画卦”的佳话。《韦斋集》卷首《韦斋公年谱》中记载:“公尝往来于建、剑间,喜建州山水佳胜,遂筑精舍于环沙之上,迁居焉。时文公已八岁矣。童时画八卦于沙上,即此地也。”这说的是朱熹年少时,和伙伴们到溪边玩耍,用树枝在沙地上画出了八卦符号,以此说明朱熹幼时就聪慧过人。
青年朱熹考学在建瓯
宋绍兴十七年(1147年),17岁的朱熹又回到建州参加科举考试,首次参加乡试就在300多名考生中取得第一名。当年建州贡院的主考官蔡兹评阅其试卷,禁不住赞叹道:“吾取中一后生,三篇策皆欲为朝廷措置大事,他日必非常人。”
作为一个硬核学霸,朱熹几乎逢考必过。第二年,朱熹赴京城临安参加礼部会试后考中进士,之后又参加了官吏选拔考试,顺利通过,从此走上仕途。
中年朱熹讲学在建瓯
在朱熹的一生中,仕宦经历加在一起并不算长,其余时间皆在游学、讲学、著述。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回到建州,常常在时任建宁府知府韩元吉创办的书院(后兴建为建安书院)讲学。
800多年过去,艮泉井仍在建安书院内。 新华网 刘丰 摄
朱熹见书院所在的紫霞洲形胜优美,遂在书院前凿了一口井,取名“艮泉”。因为此井是朱熹所凿,后人也叫它“朱子井”。
朱熹凿井后,还作《艮泉铭》:“凤之阳,鹤之麓,有屼而状。堂之坳,圃之腹,斯瀵而沃。束于亭,润于谷,取用而足。清于官,美于俗,是为建民之福”。他希望这里的地方官像水一样清廉,民风像水一样淳朴,期盼这泓清水能滋润一方,造福一方。
800多年过去,建安书院几经兴废,而艮泉井仍在书院内,供人们凭吊先贤遗泽。
嫡长后裔世居建瓯
南宋庆元六年(1200年),身陷党争的“伪学魁首”朱熹病逝。而他和建州的故事仍在续写。
朱熹晚年定居建阳,但对建州情有独钟。弥留之际,朱熹告诫后辈嫡长一房永居建州。朱熹去世后,他的后人谨遵祖训,世居建瓯,开枝散叶。
修复后的五经博士府。 新华网 刘丰 摄
宋宝庆三年(1227年),宋理宗准奏在建州钦建朱文公祠,是为朱子祖庙,开启朱子家祭先河。宋嘉熙二年(1238年),宋理宗御书匾额,赐建“建安书院”,广泛收集、整理、刻印、教授朱子文集和思想。明景泰六年(1455年),朝廷以朱子“有功于世”,钦授朱子嫡长九世孙朱梴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并赐建五经博士府,由此开启每年春秋官祭朱子大典。
建瓯朱庙朱府,是世界朱子后裔和朱氏家族的精神家园和祭祖朝圣之地。
今世朱子“归来”复兴建瓯
朱子去世后800多年的今天,朱子理学正在建瓯蓬勃复兴。
建瓯学生代表诵读《朱子家训》。 新华网 刘丰 摄
10月17日,建瓯市举行2024年纪念朱子诞辰894周年系列活动,当天建安书院落成开户,朱文公祠、五经博士府、黄勉斋纪念馆、杨荣纪念馆、李侗故居等理学遗存开馆,建瓯朱子研学项目同步推出,打造修身育才的“理学新殿堂”。
10月17日,复建后的朱文公祠开馆。 新华网 刘丰 摄
“千年建州•理学名城”,这是建瓯市赋予城市发展的品牌定位。近年来,建瓯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朱子文化“保护、学术、传播、教化、交流”五项工程,以朱子遗存保护为重点,加快建设以修缮修复文公祖庙、五经博士府、建安书院为重点的12个古城保护开发项目和环溪精舍、画卦洲等21个理学遗存项目,推进朱子文化物化、活化、俗化,持续扩大建瓯朱子理学正统发祥地影响力。
如今,朱子文化正“新”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在千年建州根深叶茂、生生不息。
文案:刘丰
参考资料:建瓯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 南平市电视台
鸣谢:建瓯市委宣传部 建瓯市融媒体中心